阜新:踔厉奋发十年路? 转型振兴万象新
——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市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
阜新市统计局 2022-09-14

  十载春华秋实,今朝骏业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振兴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一、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经济总量平稳扩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67.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44.7亿元,是2012年的1.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5%。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5928元增加到2021年的33376元,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7%。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26.0:41.0:32.9调整为2021年的22.5:26.9:50.7。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扭转,关闭退出煤矿71户,煤炭去产能1425万吨,占全省的48%,煤炭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32.4%下降到2.3%。其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0%,近三年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29.1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市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2.8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3.8亿美元,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3%。其中,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3.2亿美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6.1%。2021年,新签外资项目合同数13个,新签合同外资金额1.2亿美元。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方位赋能高质量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粮食产量达到53亿斤,花生种植达到117万亩,产量达到23万吨,建成百万亩节水提质增效工程6万亩建成薯类绿色高质高效试验区10万亩开展保护性耕作137.2万亩,居全省首位。新增高标准农田105万亩,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34家,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到9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26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过30%,成为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新旧动能转换取得实效。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重点推动“四个优势产业”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升级,全力打造以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全市规上新能源企业达到了51家,总装机容量达到338.6万千瓦,占全省比重22.6%,新能源发电量达到63.25亿千瓦时,全市辖区内基本实现绿电;规上食品企业发展到50户、产值超过百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占工业比重33%;规上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达到58家,产值规模达到64亿元;氟化工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44户、实现产值66亿元,成为全省唯一的氟化工园区,被中国氟硅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氟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硅砂深加工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年产硅砂超过320万吨,占全国铸砂产量的10%,12家规上硅砂企业实现产值6.8亿元。

  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54.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75.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5.4%。从交通运输业看,2021年货运量4511万吨,是2012年的1.1倍,年均增长0.7%;货运周转量786960万吨公里,是2012年的1.2倍,年均增长2.1%;客运量256万人,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4.2%。从金融业看,截至2021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7.3亿元,是2012年末的2.4倍;各项贷款余额1026.0亿元,是2012年末的1.9倍。从邮政电信业看,2021年邮电业务总量16.8亿元,是2012年的1.06倍。电话用户达到19.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5.0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42.5万户,现代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基本形成。

  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污染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城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19微克/立方米,下降9.5%;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22微克/立方米,上升4.5%;一氧化碳浓度年均值1.2毫克/立方米,下降7.7%;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63微克/立方米,上升3.3%。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31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5.2%,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大力推动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建立阜新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推进机制,编制阜新市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对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探索建立我市碳排放交易服务试点,为我市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撑、金融政策等服务。2021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VOCs总量分别下降10.4%、5.4%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全市专利授权1588件,较2020年增加563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雏鹰企业18户、瞪羚企业9户,组建7个工业科技特派团,新增4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9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8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5.56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12.2%,发布地方标准4项,嘉寓氢能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正远食品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成立产学研联盟,海州区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天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批我市首家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产业数字化不断深化,力达铸造等1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纳入省“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项目库,伊利智能化生产线改造获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省首个“5G+数字矿山”排山楼金矿项目一期工程建成。300家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上云”。新邱区列入辽宁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通过国家评审,全市5G基站保有量达到1500个。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21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39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6.82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6.98万人。公共图书馆2个,总藏书量56.7万册,博物馆5个,体育场地330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86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2403张,卫生技术人员12402人。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2021年,全市实现累计城镇新就业24014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298人,完成省任务的114.4%;失业人员再就业14235人,完成省任务的142.35%;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48人,完成省任务的114.93%;城镇登记失业率5.14%,控制在省定指标5.9%范围以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43%。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7123元增加到2021年的32842元是2012年1.9年均增长7.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772元增加到2021年的17933元是2012年2.0年均增长8.3%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随着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家用轿车、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成为消费热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129.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23.1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6.2%。2021年末,全市私人汽车拥有量31.1万辆,是2012年的2.2倍。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全市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2021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5.5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25.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5.3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2.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6.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8.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9万人。

  • 辽宁统计局
  •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