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七十载砥砺前行铸辉煌 擘画转型振兴新篇章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煤电之城,煤炭开采逾百年。新中国成立70年,阜新这座煤电之城历经国民经济恢复期、改革开放发展期、经济转型振兴期三个阶段,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个煤炭和电力工业项目建在阜新,包括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当时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阜新发电厂。阜新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能源基地之一,被誉为“共和国的发动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已累计生产煤炭8.1亿吨,发电3146.3亿千瓦时,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经济开始衰退,阜新开始探索转型之路。2001年,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因地制宜,负重拼搏,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符合阜新实际的转型振兴之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宜居环境明显改善。
?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阜新工农业生产从恢复发展到逐步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05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2.43亿元,是1949年的11.8倍,年均增长8.9%。
?
改革开放以来,阜新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46亿元,是1978年的65.6倍,年均增长7.4%(增加值均为可比速度,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仅为428元,2018年达到25340元,是1978年的59.2倍,年均增长7.1%。
?
特别是经济转型以来,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是转型前(2001年)的6.4倍,年均增长9.7%,比全省年均增速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速快0.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转型前的6.9倍,年均增长10.4%,快于全省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年均增速1.8个百分点。
?
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阜新主要以发展农业和工业为主。1952年,农业部门收入、工业部门收支和其他部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为42.8:31.6:25.6。改革开放以来,阜新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7.6:63.2:19.2调整为2018年的21.4:27.6:51.0。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1.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4.3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3亿元增加到227.7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79.4倍、28.6倍和175.2倍;年均分别增长5.9%、6.2%和10.3%。
?
二、农业基础地位日趋巩固,农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32.4亿元,是1949年的332倍。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49年到2018年,粮食总产量由22.8万吨增加到197.8万吨,增长7.7倍;蔬菜总产量由2.4万吨增加到68.7万吨,增长27.6倍;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81.3万头、75.4万头和579.3万只,分别增长22.1倍、8.4倍和80.6倍。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截至2018年末,阜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15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7000家,农村电商110家。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十家子镇、章古台镇等8个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稳步实施。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阜蒙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省级产业园,彰武县被列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
三、接续替代产业初具规模,新旧发展动能持续转换
?
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面构筑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89.7亿元,增长723.3倍。传统煤炭行业不再“一业独大”,煤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78.8%下降到2018年的5.7%;新能源从无到有,逐步接替传统能源,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比重达到37.7%。以“四个优势产业”为支柱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已见雏形。2018年,阜新四个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6%,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为20.7%;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比重为14.0%;新能源产业比重为10.6%;化工产业比重为10.3%。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5家,高新技术产品种类达到60种。
?
四、服务业经济稳步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动力
?
随着阜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商业迅速发展。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0.1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3.9亿元,增长2170倍,年均增长11.8%。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6.7%,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从1952年到2018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665万元增加到11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2705元增加到999.8亿元;客运周转量由48万人公里增加到8080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由75万吨公里增加到827164万吨公里;邮电业务总量由27万元增加到57.4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温泉城和黄家沟成为旅游新热点,成功举办玛瑙文化旅游节,红旗小镇杯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百年赛道小镇展开决逐。2018年旅游业总收入100.4亿元,接待旅游人数1483.4万人次。
?
五、基本建设投资逐步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
坚持将投资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阜新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50年的76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3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826.6亿元。一批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保利、大唐、华能、华录等20多户央企在阜投资,同江苏徐工、中国航天、上海宝钢合资合作进展顺利,富国皮革、天佐羊绒、大鹰水泥等总部搬迁落户阜新。大唐煤制天然气项目债务重组和产品方案优化进展顺利,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积极成效,阜新市被命名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新型材料产业基地晋升为省级开发区。
?
六、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
?
阜新自1988年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实现利用外资零的突破,外商直接投资额由8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4489万美元,增长560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阜新成为中蒙俄、辽蒙欧两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2亿元。出口产品种类已涉及到皮革、化工产品、机电类、农产品、纺织服装、木材家具等多种类别,出口地区已扩大到欧洲、北美洲。
?
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批,主城区“六横六纵一环”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年末公路总里程由1950年的93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7401公里。京沈客专(沈阜段)正式通车,巴新铁路实现运营,6条高速公路通车,阜新已成为辽西蒙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年供水总量由1956年的2028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7984.3万吨,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95.8%。燃气普及率由1975年的0.5%增加到2018年的86.2%。公共汽车拥有量由1965年的15辆增加到2018年的653辆。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由1972年的6.2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3721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3.5%增加到31.5%。公园面积由1972年的0.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670平方公里。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7天。阜新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农业部循环农业示范市;海棠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工程顺利推进。
?
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方位提高。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760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443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49年的172元增加到2018年56271元。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7.2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0平方米。汽车、手机、互联网从无到有,2018年末个人汽车拥有量24.55万辆,固定电话用户2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5.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3.2万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9%。城乡劳务输出20.7万人次。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55.2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22.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4.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56.2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18.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4.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6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86.4万人,常住人口参合率99.2%。年末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200个,其中城乡养老服务机构112个;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9006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床位7962张。
?
九、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
?
2018年,阜新市取得各项科研成果32项,其中,省内先进5项。有26项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坚持教育优先战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各类学校教师数由1949年的1868人增加到2018年的157783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由1958年的806人增加到2018年的36105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由1949年的87人增加到2018年的9555人;普通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由1949年的8.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4.5万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1949年阜新仅有1个剧院、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2018年末有剧院2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共演出229场;公共图书馆8个,总藏书量53.0万册,总流通量15.9万人次,外借图书15.8万册次;文化馆、艺术馆、文化站103个。博物馆2个,藏品2074件。广播电台4座,开办节目6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16%。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2.5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71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49%。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市中心医院、矿总院等各大医院均进行了改扩建工程,现已拥有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和先进的设备。对比1949年和2018年,医疗卫生机构数由8个增加到1383个;床位由155张增加到12920张;卫生技术人员由3112人增加到11997人。积极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坚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18年体育场馆数达到289个。阜新市先后被国家体育部评为“竞走之乡”、“中国篮球城”等荣誉称号,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篮球、赛艇、举重等优秀运动员。
?
回顾阜新70年历史,这些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们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总体部署,以推进转型振兴为着力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实现阜新全面转型振兴目标而努力奋斗。